以市区为原点,遍地开花“小黄人”站点正密密麻麻向四面八方延伸开来。落地半年,它每天都在创造新的骑行记录。截止12月25日,“小黄人”的累计骑乘公里数已达1300万公里,可绕地球325圈。
随着持续布点的推进,本月底,“小黄人”的站点将达到290个,预计投入9000辆车。在接受闽南网记者采访时,泉州市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党组成员、市城市管理综合考评中心主任王森江表示,期待“小黄人”在有效解决市民出行“最后一公里”的问题时,也能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。
【谈引进】
各方持续推动
一年论证拍板
“市区路窄车多,公交服务系统不够完善,应该推出公共自行车……”近年来,市政协委员陈笃恒持续关注公共自行车项目,先后递交了不少提案。他主张借鉴其他城市的先进经验,推行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,方便市民健康、环保出行。
在各方持续推动下,泉州公共自行车被列入2016年市委市政府“为民办实事”项目,相关论证工作也有序铺陈开来。最初,项目组没有经验,为了递交科学答卷,曾先后深入杭州、太原、台北等地考察,调研当地的公共自行车体系。
作为项目组一员,王森江认为,考察几趟下来,几个城市都各有特色,不仅车辆款式不同,运营的方式也很多样。“当时学习的模式,有的是把公共自行车交给广告公司,有的是向社会拍卖经营权。”王森江说,结合本地情况,担心后期维护可能会跟不上,项目组前前后后花了一年时间,反复论证,最终确定由泉州市政府来为公共自行车服务体系“买单”,全心投入,为市民做好服务工作。
2016年春节后,泉州公共自行车的项目基本敲定。6月30日,这款名为“YouBike”的公共自行车正式亮相。因为外表可爱、颜色靓丽,它被市民称为“小黄人”。
【谈落地】
设计更适合泉州
配套陆续完善
落地半年,这抹靓丽的黄,在市区大街小巷随处可见,陪伴市民便捷出行。可别小瞧了这辆“小黄人”,按照市场价格测算,它的身价可值2000多元呢。
每一辆“小黄人”的车身主要架构由铝合金防锈材料构成,车身总重量19公斤,设有1.4至1.9米可调节防水坐垫、车铃及前后车灯、三档变速、设置前后灯、采用动力式链条、充气胎、防撞车前置物篮、随车锁……骑乘时车辆前后灯都会发光,搭配橘黄色的外观,即使是晚上骑车也很安全。
王森江说,“小黄人”的设计凝结着不少心血,充分考虑了市民的需求,更适合泉州人骑行。“跟国内其他公共自行车相比,骑行‘小黄人’更为舒适。”王森江告诉闽南网记者,在确定设计方案时,项目组着重考虑了车胎和链条。
目前,大部分的公共自行车都是采用实心胎,维护成本低但舒适度不够,充气胎更能避震,但维护成本高,需要工人检查打气。因为“想让租车的市民骑得更舒服”,泉州的公共自行车选择了充气胎以及动力链条传动,可实现3档变速。
作为骑行配套,泉州市区主干道的自行车路面也将进行适当修整。王森江透露,除刺桐路外,市政正在规划更多的自行车专用道,并联合施工队,消除主次干道上的坡坎,减少骑行颠簸。
【谈规划】
广布点推联网
辐射周边县市区
随着布点的广泛推行,“小黄人”得到不少市民的喜爱。数据显示,截止到12月25日数据,“小黄人”骑乘的公里数预计是1300万公里,骑乘次数550万人次,可绕地球325圈。
据介绍,“小黄人”项目计划分两期进行,一期工程主要集中在鲤城和丰泽区,内环路以内的旧城区,兼顾东海、城东、北峰等新区,项目总投资约1.178亿元。
“我们平均每月增加几十个站点,本月底可突破290个站点,投入9000辆车。”王森江告诉闽南网记者,一期拟明年3月前设置410个租赁站点,投入1.312万辆公共自行车,基本覆盖泉州市中心城区,实现公共自行车与其他公共交通系统无缝对接。
站点设置有啥规律?王森江说,布点主要以公交站接驳、小区周边、大型商场周围、医院等重要公共场所为主,争取在主城区内,让市民在每200至350米的地方,就方便找到站点租还车。
等一期建成后,明年还将在一期工程范围内进行站点适度加密。除了已经开通的安溪站点,未来,“小黄人”还将向洛江区、开发区、泉港区、台商投资区等延伸。而针对市民关心的异地联网问题,王森江也透露,明年将开发更多附加功能,争取实现更多地方的系统联网。
“项目设计的初衷,主要是为市民的短距离出行提供便利,推广绿色骑行方式,减少碳排放等。”看到进展比预期顺利,王森江很欣慰。他表示,希望“小黄人”能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。
来源:闽南网